新华社:重庆两江新区快速迈向科创高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提出
将成渝地区建设成为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重庆市曾长期面临知名科研院所不足、高端科研人才短缺、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的尴尬,如何注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重庆两江新区是西部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两江新区旗舰作用”。近年来,重庆两江新区把创新作为“一号工程”,针对创新要素稀缺的短板,一方面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打造协同创新园区“筑巢引凤”吸引科研机构和人才;一方面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用科技赋能区域产业升级。

两年多时间国内外35家高校院所、1000余位研发人才落户,智能网联汽车等8大产业创新联合体活力十足······两江新区正快速迈向科技创新高地,成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区域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样本和启示。


640.webp (4).jpg

正在加快建设的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供图。

聚集创新要素:
让科研机构和人才“西南飞”

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高光谱计算成像科研团队技术负责人秦庆旺博士正在为产品上市忙碌着。“高光谱计算成像设备通过图像和光谱分析,能高效、精准识别相关物质,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工业检测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团队组建至今不到两年,已孵化1家科技企业,产品主要用于水质遥感监测、矿区地质勘探等。”秦庆旺说。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明月山下的协同创新区,园区山水环绕、生态怡人。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秦庆旺告诉记者:“我曾从企业辞职创业两年,但因缺少团队和平台未能成功,这里给了我创业所需的良好环境。”


两年多前,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不过是一片浅丘山地,如今一栋栋设施先进的科研大楼或已投用或在建设,共有35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在此设立科研机构,吸引了1千余名像秦庆旺这样的高端科研人才。

科研院所是科技原始创新的重要主体,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各类科研院所。重庆市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少,对此,两江新区2018年底在生态优美的明月山下倾力建设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协同融合的创新园区,“筑巢引凤”吸引大学、大院、大所落户,以形成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效应。


引来科研院所只是第一步,让其真正发挥效益才是关键。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洁介绍,在合作机制上,两江新区和高校院所共同创办科研机构,并注册独立法人单位,两江新区分期给予科研机构一定的资金扶持;各科研机构围绕两江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在当地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双方还明确了入驻第一个5年内科研人员数、研发平台数、发明专利数、孵化项目数等具体考核要求。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副主任胡善清说,高校在拓展学科布局、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较为迫切,两江新区有产业、有诚意,同高校诉求高度契合,校地形成利益共同体,构筑了长远发展的基石。

这些科研机构为重庆带来了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诸多领域的前沿技术。今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正式建成揭牌,短短2个月内便基本建成5个开放科研实验室,从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精密铸造到残余应力检测,再到航天油箱骨架及航空机匣,几乎都是航空航天领域“卡脖子”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李洁表示,今年底两江协同创新区将力争引进40个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集聚高端创新人才1500人。依托这些科研机构,两江新区积极推进低轨卫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先进储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增强技术源头供给,彻底改变过去创新要素稀缺的问题。



聚焦成果转化
让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缺少资金、设备,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没有服务平台······科研与产业“两张皮”制约着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


在轨道上铺设高敏感光纤设备,可实时全路段监测轨道交通安全状况,大幅降低人工巡检成本——在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这项科研成果即将进行产业化应用。该院副院长丁红昌说,过去研发者和企业家相互不了解,两江协同创新区牵线搭桥“填平”了从研到产的鸿沟,“研究院围绕激光通信、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市场急需的技术开展研发,今年6月底将孵化2-3家企业,未来2年产值有望达到7000多万元。”


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王飞介绍,为让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打通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难点,两江协同创新区一方面深挖重点团队和项目潜力,共享科研设备、建设孵化载体,导入政府基金、社会资本与风投基金,培育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一方面定期召开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对接会、沙龙活动,推动长安汽车、京东方等本地企业与入驻科研机构达成合同科研项目10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0多项。


为促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两江新区围绕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八大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汽车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智能网联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两江新区正在建设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开展车路协同超视距感知、主动式公交优先、5G远程驾驶等场景应用。

两江新区大力推进智能车联网项目的信心,来自各大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两江协同创新区干部介绍,已入驻的35所科研院所当中,25所与车联网相关。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多功能无人接驳车可以实现自主驾驶接驳、乘客人脸识别等功能,防撞汽车雷达可以实现230米内障碍物信息感知;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的车载AR眼镜,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交通管理大数据智慧决策平台等均已有样机或产品。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毛科介绍,该研究院联合重庆市相关企业等共同成立重庆智能制造创新研发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在重庆还成立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聚焦全新的战略空域技术研发,引进长江学者等各类科技人才超过120人,科技成果涵盖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环保设备等多个领域,助推地方产业发展。


640.webp (5).jpg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内提供校企对接等服务的创新小镇。重庆两江新区供图。

聚力创新生态
让科创高地变为现实


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最高精度能达到2微米的3D打印系统制造商,曾一度面临市场开拓难的困境。为加快好技术的市场应用,两江新区建设技术共享服务平台,将摩方的高精密3D打印技术以及其他高精密技术,开放性地提供给企业及院校使用,大大降低了客户使用新技术的门槛;另一方面依托落户的35家科研院所联合攻关下一代精密打印材料、工艺以及相关应用。这让重庆摩方很快打开了市场,助力企业获得了2021年全球光电科技领域最高奖“棱镜奖”。


在李洁看来,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要激发各创新主体的活力,就必须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涵盖前端研发、项目评估、信息咨询、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全链条全要素的创新生态。


最终遴选28个优胜项目,给予总计3亿元的落地奖励,特等奖获得者的扶持额度将高达1亿元······今年6月1日启动的“2021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众多科技创业者的目光。

两江新区拿出“真金白银”和系列支持政策推出创新创业大赛,就是用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有产业化前景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创赛+创投+创育”全链条服务,并设立5亿元的科创基金,为处于探索期、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支持,打造一批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两江新区还和知名创业导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共同打造科创孵化平台——明月湖科创基地,以“年轻人+新产品+核心技术”为方向建设全球青年人才创业营地,构建由“青少年科创教育-高校新工科教育-国际科创学院-国际科创基地-科创基金”等关键链条组成的科创体系,打造“明月湖”创新品牌。


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成渝两地科创和企业资源的深度合作。重庆两江新区与成都天府新区建立联席会机制,双方共同申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增强协同创新攻关能力。如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天原集团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展先进正极材料研发,攻克锂电材料技术难题。


从创新要素稀缺到迈向科技创新高地,两江新区着力解决科技创新的难点痛点,聚集创新要素、聚焦成果转化、聚力创新生态,实现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互促共赢的良性格局。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两江新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建设成渝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部分资料来源:新华社

友情链接:

重庆两江新区

© 2020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0014939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943号网站建设:指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