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企业没有权威、固化的机制牵引和推动组织相关人员按文化理念行事,文化与企业的战略、组织、人才管理以及组织成员的责权利能相脱节,员工觉得企业“说一套,做一套”,难以树立起真正与文化理念相一致的心智模式。
针对这种情况,华夏基石建议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用人、考核和激励机制,牵引或推动相关人员按照文化理念做事,使文化理念落实到企业的战略、组织、人才管理中,与组织成员的责权利能相结合,最终转化为组织成员的信念。本文将详细讲解企业文化内化的底层逻辑和实际操作方法。
内化机制是指把理念转化为信念的机制。
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用以支撑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念架构,建立什么样的信念,决定了每个人精神世界的层次,也直接或间接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因为相信,人们可能会毕其一生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去做某种行为。
信念,根本上来源于人们的需求,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经验事实是形成信念的直接刺激物,经验事实的改变也会对信念的稳固程度发生影响。
巴浦洛夫在其关于条件反射的理论中谈到:外在刺激物与人的反应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直接刺激的次数与形成反映的稳固程度成正比,但间接刺激物所引起的反映要弱的多。一般来说,产生于经验中能够满足物质需要的信念,比起那些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目标的抽象信念要稳固、持久的多。
因此,要想让组织成员形成稳固的信念,关键是做好两点:一是企业的行动要与员工真正关系的责权利能结合起来,二是按照文化理念行事,采取稳定一致的行动以强化员工的信念。
田涛老师总结华为的成功经验时说:任何组织,都在致力于构建一个理想的闭环体系,即在组织的理念、制度和人这三个方面达到最优。华为以30多年的时间快速崛起,30多年销售额年均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之所以有这样世界级的成就,就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创新的理念体系、制度体系,以及拥有在理念和制度的平台上吸纳、锻造、成长起来的19万知识员工。
理念要转化成信念,需要企业各方采取与理念一致的行动,使理念贯彻到战略、组织、人才等管理中,而促使行动与理念一致的关键路径有两个:一是找到认同理念的人,二是把理念要求的行动固化下来,即“制度化、流程化、机制化”,最终形成理念、制度、人协调一致的闭环管理体系。
企业文化内化的目标是牵引和推动组织各方按照文化理念的要求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和业务行为,使组织成员经过一定时间的验证后,相信组织的理念,在内心形成牢固的信念或心智模式,当遇到特定情境时,可以激起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完成任务。
企业文化内化是对于组织中的个体而言的,但能否把企业的理念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信念,关键要看企业,具体来说是看企业家、各级组织和掌权者如何做。
因此,企业文化内化的组织应当以企业家为首,向下由具体部门支撑,其中企业文化统筹管理部门整体负责,战略管理部门、经营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把文化理念融入到各自的管理领域中,对于战略、组织、人才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可以提请公司高层和资深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审议,各级干部,包括高层、中层和基层,都有责任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成员形成与文化理念相一致的信念。
(1)企业家
责权利能的分配权和关键事件的决策权通常掌握在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手中,因此,企业家作为企业最高的领导者,对文化理念内化负有首要责任,核心职责包含:
①根据文化理念,领导设计企业的战略、组织和人才理念,使文化理念分解到战略、组织、人才管理理念中;
②指导相关部门根据战略、组织和人才理念设计制度框架,使理念落实到管理制度中;
③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文化理念和制度要求行事,不使个人意志凌驾于理念和规则之上;
④严格、及时按照文化理念和制度要求处理关键事件,即使与个人利益有冲突。
(2)企业文化统筹管理部门
企业文化理念内化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多个部门分别负责,但要有一个部门统筹各部门开展工作,并对文化理念内化工作整体负责,这个部门即企业文化统筹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①在企业家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把文化理念分解为战略、组织、人才管理理念;
②组织战略、组织、人才的统筹管理部门,设计支撑理念落地的制度体系;
③协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与文化理念相一致的用人标准,招聘文化符合度高的人;
④协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立考核、激励机制,牵引和推动战略、组织、人才等管理部门按照理念和制度要求行事。
(3)战略管理部门
①在企业家的领导下,负责将公司文化理念分解到战略管理理念中;
②根据战略管理理念,设计战略管理制度体系;
③根据公司文化理念及时修订、完善战略管理理念和制度体系;
④严格按照理念和制度要求开展战略管理相关工作,保障预期目标达成。
(4)经营管理部门
①在企业家的领导下,负责将公司文化理念分解到经营管理和流程管理理念中;
②根据经营管理和流程管理理念,设计相关的制度体系;
③根据公司文化理念及时修订、完善经营管理和流程管理的理念与制度体系;
④严格按照理念和制度要求开展经营管理和流程管理相关工作,保障预期目标达成。
(5)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①在企业家的领导下,负责将公司文化理念分解到组织和人才管理理念中;
②根据组织和人才管理理念,设计相关制度体系;
③根据公司文化理念及时修订、完善组织和人才管理的理念与制度体系;
④严格按照理念和制度要求开展组织与人才管理相关工作,保障预期目标达成;
⑤在企业文化统筹管理部门的协同下,制定与文化理念相一致的用人标准,招聘文化符合度高的人;
⑥在企业文化统筹管理部门的协同下,制定考核、激励机制,牵引和推动战略、组织、人才等管理部门按照理念和制度要求行事。
(6)各级干部
①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文化理念和制度规则开展工作;
②根据文化理念和制度要求制定工作目标,并逐层分解下去,带领团队共同遵行文化和制度,实现既定目标;
③严格、及时按照文化理念和制度要求处理本团队的关键事件,即使与个人利益有冲突。
人是组织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管理举措要靠人去实施,文化理念能否转化为信念,关键也在于人。
对企业来说,考核、激励固然重要,但选好人更加重要。一开始选对人,比后期培养人和管理人成本要低得多,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与其赶鸭子上树,不如直接选一只猴子”。
用人应重点抓好新人招聘和干部选拔两个方面:
1.新人招聘
古往今来,优秀的领导者都有一个特质:善于识人用人。为了招到合适的人才,企业需要做好两项工作:
(1)根据价值观制定选人标准
为了尽可能在一开始就招到与企业文化理念一致的人,企业要根据“核心价值观”制定一套选人标准,并按照选人标准筛选简历、开展面试。
根据文化理念构建选人标准,主要是把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分解到“通用素质”中。
所谓“通用素质”,是指适用于所有层级与岗位类别的素质,它可以作为素质模型中通用素质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文化特质”独立成为一部分,但价值观的各项核心特质都要涵盖到。
构建用人标准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在构建用人标准时,建议采用“核心文化分解+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
首先根据价值观的内涵,分解出核心文化需要具备的素质,再通过访谈优秀员工,提炼其共性素质,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寻找共同项。
例如,某企业有一项价值观是“以客户为中心”,首先由该条价值观的内涵分解出“诚实正直”、“服务精神”、“责任心”、“善于沟通”等素质,后又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发现被访谈人身上都具备“诚实正直”和“服务精神”,寻找共同点,由“以客户为中心”提炼出“诚实正直”和“服务精神”两项素质。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方法选出的共同项未必都要纳入用人标准,我们最终要留下的是“必要条件”,即“缺了它就不行”的素质。因为企业根据用人标准招聘时,要筛掉不符合价值观的人,选择符合价值观的人,但不是只选择“优秀的人”,有些人可能在应聘时还不优秀,但只要符合企业文化的基本要求,就有机会进入公司。
(2)面试环节考察价值观
用人标准从表面看就是几个词语,但人的素质往往是复杂的、隐藏于内的,即使再多的结构化问题恐怕也难以准确评估出应聘者的内在素质,而具有丰富阅历的人往往能感知应试者的内在素质。
因此,在价值观考察方面,笔者建议引入谷歌和阿里巴巴所采用的“闻味官”,通过“闻味官”来判断应聘者与公司的文化符合度,具体操作时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
①闻味官选拔:建议由司龄10年以上、文化符合度高、洞察力强的老员工担任。
②文化一致性考察:闻味官可以与业务面试官、人力资源面试官一同参加面试,过程中可以提问,也可以不提问,重点在于通过观察和感知应试者的言行判断其价值观是否与公司一致。
③闻味官权限:闻味官经过考察,认为应试者在文化一致性方面不合格时,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
2.干部选拔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干部在本团队中拥有最大的权力和资源,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团队成员对公司文化的认知与判断。
要想使企业长治久安,就要选拔出符合公司文化、传承公司文化的干部,而要选拔“根正苗红”的干部则需要一套科学的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抓好两点:
(1)文化符合是前置条件
所谓文化符合,是指内在的价值观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与公司文化理念相一致。但由于价值观是隐蔽的,一般通过候选人的行为表现来考察。
对于开展价值观考核的企业,可以把价值观考核成绩作为判断依据,对未开展价值观考核的企业,则重点看其在关键事件、突发事件、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的立场与表现。
(2)选拔程序要科学合理
英美法系国家有一句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在他们看来,法律的规定固然重要,但调查、取证、审判等程序更加重要,如果没有正当的程序保障,再好的法律也无法得到落实。
正当程序的主要特点是公开、中立、可操作、平等参与,在企业干部选拔方面,更多体现为“员工平等参与、决策中立无偏私、过程公开”。
受程序正义的启发,华为在干部选拔方面创立了三权分立机制,即业务部门有干部提名权/建议权,人力资源部门有干部评议权/审核权,党委有干部否决权/弹劾权。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把干部选拔的权力分散,有效防止了权力寻租和拉帮结派。
当然,三权分立的干部选拔机制对相关组织的完备性和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有些企业可能未建立起具备否决弹劾能力的机构,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所做的评议审核未必能令人信服。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一种简易程序,即提名人或建议人对所提干部的文化表现承担连带责任,当干部出现违反文化的关键事件时,提名人或建议人要共同承担弥补损失的责任,同时作为负向关键事件纳入提名人企业文化考核中。
这个做法,使得干部在选拔新的干部时会更加慎重考察其文化符合度,尽可能选拔与公司文化一致的干部,企业文化也通过干部选拔得以传承。
企业文化理念内化的核心目标是把文化理念转化战略、组织、人才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到战略、组织、人才管理的制度流程中,实现战略、组织、人才管理目标,其落脚点是各领域管理目标,考核形式通常为组织绩效,操作要点有:
1.企业目标制定
以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战略理念、组织理念、人才理念为指引,进而分解出各项财务目标、市场目标、制度流程建设目标和组织建设目标。
2.组织绩效制定
一级组织制定组织绩效指标时,除了瞄准企业目标外,还要瞄准与自身相关的战略、组织、人才等管理理念,例如,某企业确定了“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观,企业目标制定时,就要体现“建立以奋斗者为本的薪酬、激励体系”相关内容,人力资源部制定组织绩效时要把这项目标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指标,例如“确定奋斗者人才画像”、“优化激励体系,向奋斗者倾斜”、“员工敬业度达到···分”,等等。
3.考核实施
经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绩效的审核与考核,审核组织绩效时要重点关注相关组织对文化理念落地目标的承接,考核过程中要关注文化理念落地目标的完成情况。
通过企业目标、组织绩效指标制定,使文化理念转化为战略、组织、人才等管理部门的目标与指标,通过组织绩效考核能够有效促进相关目标的达成。
人都是有欲求的,欲求可以让人充满活力地创造价值,也可以让人行凶作恶陷入痛苦。管理,从根本上讲是管理人的欲求。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讲,是自身的欲求被如何对待,对企业来说,是如何管理员工的欲求,常用的方法就是对文化理念倡导的行为给予正向激励,对文化理念反对的行为给予负向激励。
如今,人们的素质水平较高,通常都是积极正向的思想主导着个人的行为,所以多数企业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采用正向激励,所以,笔者在激励机制中着重介绍的是正向激励。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模型,结合管理中的实践,笔者梳理了构建全面激励体系的八个举措。
举措一:客观、公正的评价
针对需求:这一举措针对的是人们对“公平”的需求。“公平”是人们朴素的心理情感,既是一种安全需求,也是情感需求,只有公平,人们才不会招致无缘无故的伤害,只有公平人们的心理才能得到平衡。
实现方式:客观公正的评价,既包含了对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评价,也包括能力和劳动态度的评价。
“能力”主要通过职位资格评价,包含入职时的评价和定期评价。通过职位资格评价,确定个人的职位和薪级薪档,以岗定级,以级定薪,人岗匹配,易岗易薪。
“劳动态度”主要通过企业文化关键事件进行评价,以此判断个人劳动态度是否积极,对持积极态度的劳动给予更多奖励,授予更大权力,对持消极态度的劳动者则只能让其享有基本的劳动报酬,没有资格分享奖金或得到提拔。
对“创造价值”的评价,主要看绩效考核结果,包含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
总体策略:评价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客观和公正,所谓客观,在能力评价方面,侧重看被评价人的过往经验、业绩、技能等客观事实和因素;在劳动态度评价方面,侧重看关键事件;在业绩评价方面,主要看劳动结果,包括为企业带来的货币收益或者可间接转化货币的价值。所谓公正,主要是指“程序公开、正当、无偏私,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举措二:分好钱
针对需求:钱是组织中最基本的资源,它直观地表现了人们所拥有的价值,人们维持生活所需的水、食物、衣物、住房,以及安全、情感、社会相关的需求都需要通过“钱”来实现,分好钱关系到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公平公正的情感需求、彰显地位的社会需求。所以,任正非说:钱分好了,管理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实现方式:分钱的形式主要包含固定收入与浮动收入,短期收入与长期收入。
总体策略:分钱,既是对过往价值的评价,也是对未来价值的牵引,需要在一开始就设计好导向和原则,例如,华为的收入分配就有两个原则:一是打破平衡、拉开差距,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等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二是控制刚性,增加弹性,总的导向是增加短期激励,将长期激励保持在适当水平,使干部员工具有一定程度的饥饿感,处于激活状态,持续努力工作。
各企业实际和理念导线不同,分钱策略也不一定完全照搬华为,但有三点需要共同遵循:
一是导向价值创造,多劳多得,让创造价值多的人多收益。
二是导向提升核心竞争力,让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才获得更多收益。
三是内部公平,基于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分配价值,收入的差距跟创造的价值相对平衡。
举措三:分好权
针对需求:权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并实现自身意志的权威和力量。权力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组织中竞争最激烈的资源,权力的背后意味着对等的地位、权威、影响力、物质收益、安全感、成就感等。因此,权力分配给谁,不分配给谁,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战斗力、公平性和文化氛围,进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文化的传承。
实现方式:分好权主要通过干部管理来实现,我们不止一次强调干部在整个组织中的重要性,因此,企业达到一定规模,进入能力成长阶段后,要建立一套闭环的干部管理机制。
第一步,搭建干部管理组织。首先成立干部管理的部门,明确其定位、职能和权责;其次,明确什么是干部、干部的使命和责任、各层级干部的标准,包括能力标准、业务标准和文化标准。
第二步,制定干部队伍规划。首先根据干部标准进行盘点,明确需保留干部、可发展干部、需从外部获取的干部;其次,通过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的现实诉求分析各类干部的需求数量,明确哪些干部在内部选拔,哪些干部从外部招聘,并制定保障措施。
第三步,干部能力建设。首先根据干部标准从内部选拔后备干部,从外部招聘急缺的干部;其次,按照721学习成长理论,通过培训和分配挑战性任务对在职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第四步,干部评价。包括后备干部评价和在职干部评价,评价维度包含业绩、文化和干部述职。
第五步,干部激励。根据271法则,对前20%的干部给予最大幅度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优先提拔或晋升;对中间70%的干部给予常规激励,其中文化突出业绩一般的干部可以进行评级轮岗,业绩突出文化一般的干部要加强文化辅导与培训;对后10%的干部给予负向激励,降职或退出。
总体策略:干部管理总体要实现的目标是“把优秀的人选出来,给其更大的资源和权力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这样一个逻辑,干部管理通常遵循五个策略。
导向作战:干部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对实战能力和实战经验的要求;干部任用要优先从成功团队、主攻战场、一线和艰苦地区选拔;干部评价要重点看其业绩表现。
赛马不相马:在选拔干部时不能凭领导者个人主观判断,也不能单纯看是否符合任职资格,要看业绩和文化评价,从跑得快的“马”里选拔干部。
程序正当:在选拔程序上要正当、科学,做到机会平等、过程公开、决策无偏私,实现人才涌现、良将如潮的局面。
权责对等:干部的层级越高、权力越大,承担的责任也越大,对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精神懈怠不愿提升的干部要及时调整。
保持开放:一方面干部的来源要开放,用人五湖四海,防止近亲繁殖和拉帮结派;另一方面干部的使用要开放,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同时根据干部评价结果对干部队伍进行动态管理,营造“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
举措四:良好的工作环境
针对需求:产业社会,企业不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而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单位,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在企业度过,企业有责任为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保障,并努力帮助员工过上体面、健康、快乐的生活。而且事实证明,那些为员工提供健康、体面、快乐工作环境的企业,其员工也表现出了更高的敬业度和稳定性。
良好的工作环境主要是为了满足员工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生理需求,以及保障劳动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实现方式:员工在企业里工作,常见的需求是衣、食、住、行和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员工在企业外单独解决吃饭、穿衣、出行、住房的问题,虽然不用企业直接付费,但员工在选择一份工作时,肯定会将相关成本计算在内。所以,综合计算下来,由员工单独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比企业统一解决成本更高。因此,笔者建议,当企业条件允许时,要尽可能从衣食住行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善方面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保障。
总体策略:企业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既是责任,也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为了保障效果,开展相关工作时应遵循三个策略:
管理期望:人的欲求是无限的,企业在为员工构建生活保障体系时要善于管理员工的期望,让其客观看待行业和企业情况,树立正确认识和积极心态,与企业一同努力提升工作环境。
举措五:组织关怀
针对需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找一个归宿,以从归宿中找到安全感和慰藉。企业不但是员工生活的保障,也是员工心灵的归宿。当企业经常给员工一些关怀时,日积月累就会给员工带来安全感和归宿感,当企业遇到困难或危机时,员工会与企业站在一起共同应对,因为在员工的内心,企业已成了自己的企业,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
实现方式:
一是对员工家属的关怀,例如有的企业每年重阳节时为员工的父母邮寄一份礼品,有的企业则有家属接待日,定期邀请员工家属参观企业,还有的企业则在中秋和春节时设计超常假期,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和家人多些陪伴。
二是对员工生活的关怀,包括定期组织员工体检,召开员工生日会,组织联谊活动帮助单身员工解决个人问题,还有的企业,每年为员工举办集体婚礼,每年举办全员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等,很多活动已成为企业的仪式,员工在这些仪式中感受到了意义,沉淀了感情。
三是对员工工作的关怀,这项工作主要靠主管领导来实现,企业可以制定前面所讲的五必谈制度,当员工做出了典型正向或负向事件时,入职或晋升,或者工作和生活上遇到重大困难时,主管领导必须与员工沟通交流,并传递公司文化理念。
总体策略:组织关怀的目标是通过为员工做实事提升员工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展相关工作时应遵循的策略是:
长期坚持: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不是短时间就形成的,企业的关怀一旦实施,就要长期坚持,除非遇到了困难无法支撑,不成机制的、偶然的关怀,难以让员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会让员工觉得企业不是真诚的关怀。
举措六:荣誉激励
针对需求:当物质需求满足后,继续给予更多的物质激励,其边际效应会越来越小,但如果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荣誉激励,以表彰他们有责任、有成就的行为,将会使被激励者充满责任感、成就感、价值感。
实现方式:《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提出:“要用好、用活荣誉仪式与荣誉信物,通过正向积极、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荣誉表彰仪式让优秀的组织与个人获得更大的荣耀感,让荣耀感进一步激发出组织与个体更大的责任感,让个体性‘一枝先秀’的榜样引导出群体性‘百花齐放’的奋进”。
华为非常善于发挥荣誉激励的作用,任正非说:“要花点钱做一些典礼、发奖典礼上的精神激励,一定会有人记住的,这是对人的长期激励。”借鉴华为的经验,我们总结了荣誉激励机制建设的几个要点:
①荣誉体系分类
依据不同的激励方向,设计周期性的多重奖项。不仅要对中基层员工进行激励,而且也应对高层有所涉及;重视业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职能部门的激励;关注业务运营等硬性激励也重视文化等软实力的表现。
②奖项结构
纵向考虑公司级和部门级荣誉的合理配置;横向考量企业文化类、业务类、职能类和综合类的比例。
荣誉设立符合时间线,不宜集中在年底或年中,应合理分布于一年当中,同时应避开公司销售、生产旺季。
③荣誉名称与激励对象
各奖项名称要富有感召力,能明显的表达要激励的方向;明确激励对象,团队还是个人。
④评选周期
公司级奖项的评选周期为年度,部门级奖项可按月度、双月度、季度评选。
⑤评选标准
各项荣誉的评选指标要有针对性。
同时应设立评选指标的否决项,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提供虚假的个人/团队评选资料,业绩考核级别不达标的团队和个人,无权参与当期荣誉评选。
⑥评选数量
荣誉奖励比例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过高会使荣誉激励“贬值”,企业付出的成本发挥不了作用,过低则会打击员工争取的积极性。月度与季度奖项的奖励范围建议在员工人数的10%-15%之间;半年度奖励范围建议在5%-10%之间;年度奖励范围建议在2%-5%之间。
⑦奖励内容
荣誉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奖励形式为荣誉奖状、奖杯、奖牌、锦旗等。物质奖励主要为现金、实物、纪念品等。
⑧荣誉传播
部门级奖励:组织召开经验介绍会、内部媒体宣传等。
公司级奖励: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内部媒体传播、部分优秀案例制作微电影、给家人发贺信、在外部报纸、地方媒体以及公司投放的广告宣传中投放,将年度个人以及团队大奖获得者做成年终挂历,分享给每位员工。
总体策略:在荣誉激励管理的总体策略上,笔者建议借鉴华为的做法,多设奖项,奖励面要大,奖励仪式要隆重,让更多的平凡人通过企业的奖励和仪式获得感动。
举措七:全面认可
针对需求:全面认可评价,指的是在承认员工绩效贡献的基础上,对员工努力工作的其他维度给予关注和认可。通过对员工行为、态度等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评价,让员工感受到领导、同事的关爱,感受到自己的组织价值被赏识。
全面认可针对的是人们希望被关心、被友好对待的情感需求以及被认可、被赞赏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目的是激发员工动力和热情,从而将员工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实现方式:全面认可评价,是针对员工在组织中表现出的正向行为进行评价并认可,常见的做法是,凡是员工表现出自我成长、组织忠诚、客户忠诚等符合文化理念的行为,都给予一定积分,积分累计到一定额度,可以在认可商城中进行消费,实际操作要点有:
认可对象:全面认可激励针对的是企业全体员工,管理实践中,主要是领导或周围同事对基层员工的认可激励,偶尔也会出现下属激励领导的现象。
认可内容:全面认可主要针对员工日常工作中的正向行为,包括体现积极成长、积极应对困难、积极贡献、主动担当、提升客户满意度等行为,只要是符合文化理念和社会美德的正向行为都应该给予认可鼓励。
认可方式:为了便于操作,企业可以建立全面认可线上系统,任何一个员工看到一个正向行为时,都可以在手机APP发起认可,奖励给被认可同事“认可币”,并附上简要描述发送到工作圈,同事和领导看到后可以追加认可或点赞。
认可奖励:领导和同事过程中的认可本身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奖励,为了提升全面认可的趣味性和获得感,可以在线上系统中设置“福利商城”,当员工积攒一定数量的“认可币”后,可以在福利商城中兑换奖品,小奖品可以提供员工日常工作生活所用的水杯、笔记本、鼠标垫等,大奖品可以设置为外出参观培训、外出旅游、小长假等等。
总体策略:
即时评价为主,周期性评价为辅。
全面认可评价是日常行为评价,不可混同于绩效和劳动态度考核,但全面认可系统将员工的日常行为全面、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劳动态度考核提供了有力支撑,员工和领导可以参考系统中记录的关键事件进行打分。
全面认可评价将认可、行为评价、积分制和游戏化激励等方式打通,形成一体化员工认可评价与激励解决方案,是提升员工日常工作积极性和团队文化氛围的有效举措。
举措八:使命牵引
针对需求:钱、权、荣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激起人的动力,但对于一少部分人却未必管用,就是那些已经获得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更看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实现方式:使命激励主要靠企业家的领导力,要求企业家首先是一个富有使命感的人,能够为企业树立明确而又充满意义的使命;其次,企业家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给予他展现自身抱负的机会和充分的授权。
总体策略:
充分授权:高层管理者,通常不需要外在的监督与牵引,只要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授权,他就会为了认定的事业而不懈奋斗。
1.制度与文化一致性审查
审查对象:主要是企业一级组织,包括战略管理部、经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以及其他职能和业务部门,在自身所管辖的领域,都有责任建立完善的制度去支撑文化理念的落地。
审查部门:由于文化理念相对抽象,不易观察和判断,因此,笔者建议由企业文化统筹管理部门整体负责文化制度一致性审查,相关部门予以配合,必要时也可邀请外部专家顾问参与。
审查内容:一是审查相关组织所施行的制度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理念,二是审查企业在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面的理念是否有充分的制度支撑。
审查周期:可以分定期审查与随机审查,例如年度或者每两年对公司制度文化一致性进行整体审查,也可以根据企业管理热点,对部分组织、部分制度随机开展专项审查。
审查方式:制度与文化一致性审查有两种路线,一是制度路线,通过查阅制度条文,审查是否有与文化理念相悖之处,如有违背则提出修正意见;二是文化路线,沿着文化理念向下分解,确定理念落地所需的制度体系,如有缺失,则要求相关组织及时完善。
审查处理:审查活动结束后,由企业文化统筹管理部门编制《文化制度一致性审查报告》,报请企业文化领导机构审议后,发给相关组织及时修订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组织绩效进行考核。
2.负面行为审查
企业中还有一些行为,虽不违反制度,也不违反职责,但却影响了企业的组织氛围,例如,工作懒散、拖拉、不作为,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这些行为看似合法合规,但对组织文化的伤害极大,如不及时纠偏,企业的氛围将逐渐被这些不良风气所主导,企业的各项制度也将形同虚设。
部分资料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重庆两江新区
© 2020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0014939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943号网站建设:指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