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学习角 | 企业转型,人才先行,培养还是换人?

640 (1).jpg


没有合适的人,就不可能有卓越的企业。想要打造一家历久弥坚的伟大企业,创造伟大的产品,唯一的方法就是拥有合适的人,并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文化。企业转型也是如此,转型就是转人,但是培养人,还是彻底换人呢?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吉姆·柯林斯在《卓越基因:从初创到卓越》给出了具体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2007年10月,我和乔布斯通电话,按捺不住好奇心,问了他一个问题:1997年,他回归苹果公司并拯救了它,那段黑暗的日子究竟是什么样的?要知道,当时几乎没人相信苹果能凭借一人之力存活下来,更不要说走向成功和卓越了。


毫无疑问,苹果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初创企业之一,但是在1997年,这家公司已经走到了失败和消亡的边缘。因此,我问乔布斯:“为了从黑暗边缘走出来,你首先做了什么?是什么带来了希望?”


电话那头的乔布斯也许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产品擘画者,我以为他会谈到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或者Mac电脑不容小觑的巨大潜力,或者其他一些“酷毙了的”产品创意。然而,这些都不是乔布斯给我的答案。


乔布斯的答案是人。他发现公司里有很多“合适的人”,虽然他们暂时深藏不露,但是最终和他一起力挽狂澜、完成惊天逆转的必定是这些人。


因为他们依然对乔布斯初创苹果时提出的“改变世界”的愿景怀着滚烫的热情,他们和乔布斯一样,对创造精美绝伦的产品满怀激情澎湃的使命感。制造“头脑的自行车”(指计算机)、提高个人创造力依然令他们激动不已。


苹果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藏在这些人的心里——潜伏着、沉睡着,甚至萎缩着,但是未死。乔布斯重建苹果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他们,找到这些满怀热情的、信仰坚定的“合适的人”。


人们总是把乔布斯的绝地反击与iPod、iPhone联系在一起,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从未失去创造正确产品的动力,而是因为他领会了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想要打造一家历久弥坚的伟大企业,创造伟大的产品,唯一的方法就是拥有合适的人,并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文化


拥有合适的人远比拥有合适的商业创意更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创意最终都会过时。如果你的团队只会机械地执行你的某项创意或者策略,其他什么都不做,那么,当你的创意行不通时,当公司需要转向下一项、再下一项创意时,情况会怎样?


反过来说也一样,假如你的第一项创意获得了成功,接下来需要追求更优秀、更卓越的创意(例如苹果公司从个人计算机业务扩展到iPod和iPhone),这时情况又会如何?


如果你招聘的人才只适合单一战略,相当于从一开始你就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即便你富有远见,就算你是下一个乔布斯,想要打造卓越的企业,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做出最好的用人决策。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那就不可能有卓越的企业,绝对不可能


第一指标

在你每周、每月或者每个季度的管理例会上,排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是什么?是销售收入,利润率,还是现金流?或者是产品或服务水平指标?或者是其他指标?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有一个指标永远都高于其他指标。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的指标,它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卓越和伟大。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它极少被作为首要指标加以讨论——即使有幸被加入讨论之列。即便如此,为了建设真正卓越、基业长青的企业,我们也必须把它放在首要位置。


这个指标就是团队中有多少关键位置被安排给了“合适的人”,具体比例是多少?请静下心来思考:多大比例的关键位置上坐着合适的人?如果答案是不足90%,那么,你应该把用人问题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想建立一家真正卓越的企业,至少要让90%的关键位置上坐着合适的人。


为什么不是100%?因为,无论何时,都有少部分关键位置会出现临时空缺,这种可能性非常高。还有一种可能,某人刚被调到某个关键位置,你暂时无法确知他(她)在这个岗位上的真实表现。还有些时候,关键位置的要求提升太快,可能超出现有人员的能力范围。


什么是关键位置?只要符合下面条件中的任意一条,就是关键位置:

1.该位置上的人有权做出重要的用人决策。

2.该位置的失职可能会把整个公司置于重大风险中,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3.该位置的成功可能对公司的成功形成显而易见的重要影响。


如果你无法轻而易举地解雇员工,那么,安排谁到关键位置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束缚手脚的情况可能有很多,例如亲属关系、准长期编制、内部政治,甚至是对某些早期功臣的忠诚,等等。但是无论因为什么限制因素,无论出于怎样的理由,我们都要确保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关键位置上。这是领导者始终不变的责任。


“培养”还是“替换”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个关键位置的员工的表现中规中矩,但是谈不上优秀。你很看好这个人,希望他(她)能成功。为此,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你并没有看到应有的优异业绩。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倾向于投入更多以培养这位员工,还是果断地替换他?(注意,替换一个人并不代表非要让他/她离开公司,也可以另有他用。)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在我们研究过的杰出领导者中,倾向于培养的人和选择替换的人各占一半。


即使对倾向于培养的领导者来说,临界点也是存在的。当情况达到某种程度时,领导者会直面残酷的现实,更换关键位置上的人。


我问过很多高管这样一个问题:“在下面两种类型的错误中,你犯过较多的是哪一种?第一种,如今回头看,在决定更换关键位置人选时等待时间过长。第二种,如今回头看,当时有些操之过急,本该更耐心才对。请仔细想一想,你犯过最多的是哪一种错误?”大多数人选择了第一种——在果断采取行动之前等待时间过长。


几乎每个组织都会在关键位置人才的培养与替换的矛盾中挣扎摇摆。培养还是替换?想做出百发百中的正确决策,没有一种方法可供应用,没有一种流程可供遵循,也没有一种公式可供变用。最好的领导者会深切地关怀员工,这也是他们经常等待时间过长的原因。与此同时,领导者也在慢慢提高自己的决断力。


这为我们带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那个临界点?也就是说,对关键位置的关键人员而言,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培养”转向“替换”?


在我看来,最好的方法是提出一系列深思熟虑的问题,让这些问题带着你找到答案。我把多年来的思考浓缩为下面7个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灵丹妙药。你可能只关心其中的某一项,决定换人。或者,可能有6项与你有关,因此你决定继续培养。


1.此人留任该位置是否造成了其他位置的员工流失?

最好的人才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感到自己不得不长期忍受关键位置人员的平庸表现,顶尖人才可能选择离开这里。


更糟糕的是,领导者一旦容忍高绩效人群公然挑战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真正信奉这些价值观的人就会因此灰心丧气,变得玩世不恭,一些人会选择离开。


毁掉一种卓越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容忍在关键位置上玩忽职守的人,容忍肆意破坏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人。


2.是价值观问题、意志力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如果关键位置上的某个人明目张胆地对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合格的领导者就一定会撤换他们。


如果有人只是被动地拥护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心机深沉,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惜动用任何手段,那么,在决定撤换他们之前,也许你需要多一些耐心。


最难决断的是意志力问题。这个人是不是缺少(或者丧失了)提高自己、适应岗位的意志品质?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你能帮他点燃斗志吗?最好的领导者从不会低估人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取决于提升自我的谦逊和永不止步的意志。


3.此人的“窗口-镜子”模式如何?

关键位置的合适人员会表现出一种“窗口-镜子”模式。


当一切顺风顺水时,他们会看向窗外,把工作成果归功于其他因素,而不是自己。他们把功劳归于为成功做出贡献的其他人,不抢风头、不摘果子。


当工作出现差错时,他们会把挫折和失败归咎于自身,而不是怨天尤人地指责客观环境或其他人。他们会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们会说:“我来负责。”有些人会对着镜子问自己:“我本来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我疏漏了什么?”这些人会一直不断地进步。


而那些总是指着窗外、推脱责任、转移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此人把工作视为差事还是职责?

关键位置的合适人选懂得,自己面对的并不是“一份差事”,而是“一份责任”。他们能理解任务清单和真正职责之间的区别。


一位优秀的医生拥有的并不是一份照章办事的“差事”,而是救死扶伤的责任;一位伟大的教练拥有的并不是一份安排训练的“差事”,而是让运动员变得更优秀的责任;一位优秀的教师肩负的并不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蹲教室的“差事”,而是让每个孩子学有所得的责任。


每个关键位置的人都肩负着某种责任,这种责任远远大于他们手上的任务清单。合适的人从来不会以“反正我完成了分内工作”这句话为挡箭牌,为自己未能完成更重大的责任开脱。


5.在过去一年里,你对此人的信心是增长了还是下降了?

投资者对一家企业的业绩和发展前景的信心有升有降,这会带来公司股价的上扬和下挫。同样的道理,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工作表现的起伏,我们对他的信心也会有增有减。最关键的变量在于长期信心的变化轨迹。当一个人对你说“明白了”,你是会把担心放在一边,还是觉得有必要更紧密地跟进?


6.是公司层面的问题还是位置的问题?

有的时候,你的人选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人与位置的错误匹配上。可能你安排的位置与他(她)的能力或性格不匹配,也许位置的需求增长太快,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快速成长型企业中。


7.假如此人离开了公司,你会有什么感受?

如果你会暗自庆幸、如释重负,那么,也许你早该确定他(她)不适合这里。如果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沮丧、心烦意乱,那么,也许你依然相信他(她)是“合适的人”。


一旦触达临界点,需要做出关键位置上的换人决定,你就要做到坚决彻底,但不冷酷无情,请牢记这一点。


坚决代表对自己诚实,正确地面对把某人移出关键位置的必要性。但是,决策时的果断并不代表实施时的冷酷无情。要做到坚决彻底,而不是冷酷无情,这离不开勇气与慈悲的结合。


勇气体现在坦率和直言相告上,不要编造理由掩盖实际情况,也不能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别人。如果没有勇气做出决断,通知当事人,承担起个人责任,你就没有资格做领导。


慈悲主要体现在尊重和说话的语气上。想想自己在做出这一变动决定时的态度,问问自己,等到离开的人明年过生日时,你好不好意思打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后年、大后年的生日呢?对方会热情地回应你吗?


选择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大多数卓越的领导者并非天生卓越。当然,天生的怪才也是有的,这些人似乎天生具备领导力。他们看上去让人很感兴趣,有种天然的独特性。这些人与我们的讨论无关,是不是天生就奇异、独特这根本无法控制。


最重要的是,大多数杰出领导者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想“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而是他们要努力提高自己,以配得上自己领导的人。如果想让员工提升自身的业绩,你就要先提高自己。如果想提升他人的能力,你就要先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果把20多岁的乔布斯放在21世纪初,他不大可能带领苹果公司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青年时的乔布斯出了名的脾气暴躁,待人苛刻,动辄大发雷霆。在人们眼里,他是个幼稚的天才,对无法跟上他特异看法的人完全不留情面。但他没有在幼稚的状态里原地踏步。


我们既不能把乔布斯20多岁时的青涩行为和他50多岁时的高效领导混为一谈,也不能把那个“1个天才加1000个助手”的苛刻天才与后来那位奋发图强、思想深沉的乔布斯混为一谈。是后者试图打造一家卓越的企业,使之长盛不衰。不要把乔布斯1.0同乔布斯2.0混为一谈。想理解乔布斯的一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就不能把它看作成功的故事,而应该看作成长的故事。


有一种迷信,破坏力很强,流传很广:创始人或小企业的领导者都不可避免会遭遇管理极限,为了企业发展大计,要用“真正的”首席执行官取而代之。乔布斯1.0听信了这样的迷信,几乎葬送了苹果公司。乔布斯2.0力挽狂澜,拯救了这家公司。


如果有人向你传播这种迷信,你可以这样回答:“哦,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请问,历史上很多伟大企业都是创始人一手建立的,你怎样解释这个无可否认、铁证如山的事实?”


创业型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不断成长蜕变、带领企业走向卓越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你是一名创业型创始人,不要相信任何人的错误说教,不要相信打江山的人无法坐好江山的鬼话。


我们的研究证明,对长期卓越的企业来说,打下江山的创始人(总体设计者)的平均任期更多是30年,而不是3年。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传承家族企业的领导者。


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了信任你、追随你的人,你愿意付出一切必要的努力,成长为一个部门、一个组织、一家企业或一项事业的合格领导者吗?


如果你的公司规模增长了1倍、2倍、5倍、10倍,你会相应地把自己的领导力提高1倍、2倍、5倍、10倍吗?你会让自己的领导力日渐成熟,从1.0版本升级到2.0,进而升级到3.0吗?


领导二字是一份责任,而不是一个头衔。它意味着决断,而不是心血来潮;它意味着意志坚定的奋斗,而不是简单的子承父业。归根结底,一个人有没有成为卓越的领导者,是一个选择问题。


部分资料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友情链接:

重庆两江新区

© 2020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0014939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943号网站建设:指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