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来讲,环境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更新自己企业的管理理论?就变成一个重点。我理解有六个更新。
一、要从增长即经营到超越增长的追求
第一,要从增长即经营到超越增长的追求。我们过去若干年大家经营就等同于增长。比如到哪个企业,如果不讨论增长,人家就认为你不是实战派,是理论派,不接地气,大家都是用增长。比如说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原则是围绕着增长来的,每年大家先讨论市场的增幅,资源配置要围绕着增长的机会来展开。分享也是增量分享,大家多理解这个逻辑,长期以来造成我们大多数的公司越是机制做得好的公司,越是增长依赖型的公司,大家都是为了显而易见的增长机会来配置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企业的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当增长没有那么大空间的时候,仍然大量资源配置到增长的时候,配置资源就没有带来市场结果,利润出现恶化。而且资源被短期配置,我们发现长期的机会往往是看不清的,长期的机会很难把它等同于增长。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机会不再显而易见,机会要更长时间评估,必须依据实实在在的能力去获胜。我们在医疗产业,新能源产业,尤其是讨论第二增长曲线的时候,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甚至超越现在的战略周期。比如说我们学华为,一般是三年滚动战略,这里面的变量都在五年、十年以上。所以,你在增长配置资源的时候,发现理论不能支持现在面临的矛盾。对我们企业来讲,我们第一个转型就是在增长之上还有什么目标,比如真正的驱动力是使命和价值观,行业必须解决客户痛点,对客户长期价值的洞察,企业应该在增长之上完善理论。
二、以竞争为基点转向以顾客价值为基点
第二,以竞争为基点转向以顾客价值为基点。在战略理论里有三个战略三角形,所有战略无非是在三个关系当中博弈。打败竞争对手,满足客户要求,提高自己的能力,三位一体中来平衡战略。我们其实在过去若干年,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基点是以打击竞争对手为前提的。比如说与增长即经营同样的话,就是市场份额即战略,很多企业都在抢市场份额当战略。所以,抢夺市场份额的本质是打击竞争对手,让竞争对手无法满足规模优势。所以,大家一看畅销书,一定是打胜仗,类似于这样的。如果不谈打胜仗,这个企业就太理论化了,太不实战了。
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资源就是消耗,一打仗就消耗,开局就是内卷。当你面临着机会是行业成长的时候,这种策略是对的,只要抢到了市场份额,就抢到了市场红利。当市场稳定的时候,我们何以超越竞争对手,超越内卷?所谓的升维,就是要把以打击竞争对手为基点,转向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基点,战略三角形里的顾客价值就成为了第一变量,竞争干扰是第二变量,当成干扰变量来处理。所以,这个思维是根深蒂固的,大家可以去反思。
三、从分好钱到创造归属感
第三,从分好钱到创造归属感。前面说增长即经营,份额即战略,还有一个就是分好钱就是管理。大家都学华为,任总说过一句话,钱分好了,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这成为过去若干年企业里面管理的重点,所以分钱这件事让很多人挣到了钱。当机会充裕的时候,作战欲望就是第一变量。我们知道分钱的基本逻辑就是在增量中分钱,当你市场受阻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挑战,激励成本就会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在人工成本上已经很高了,单纯在这里面创新其实空间已经很难了。很多人是因为钱来干活,当你回归创新,回归价值逻辑的时候,创造价值的张力不够,为钱而工作的动力就不够了,我称之为叫创造归属感。真正企业的动力来自于员工愿不愿意对企业的成功承担责任,这来自于归属感。尤其是在民营企业里缺乏归属感是很主要的矛盾,即便是私营企业,公司仍然是公共的。此外还有创造、尊重、成长、公平公正,应该是在分钱之外所要升维的问题。
四、从移植到基于价值的引入和创造
第四,从移植到基于价值的引入和创造。以前我们企业做管理不复杂,职能部门都是怎么导入管理?是从外部引入管理,看看大咖在讲什么,施炜老师怎么讲,看华为怎么搞,美的怎么搞,然后导入我的公司。从外部推动内部的管理,在过去我们的管理基本上都是从别人那儿移植,但是成效并不大。现在引入管理的时候,还是要基于价值的引入和创造。管理的合法性不能来自于外部,一定来自于对经营的觉察上,内心是不是认为这么干能带来成果,我认为这在企业内部是关键性的变化。很多企业搞这个搞那个千头万绪,还是该评估自己要什么。
五、从追风口到重管理
第五,从追风口到重管理。一个企业的利润结构里其实有三种利润。第一种利润是风口利润,来自于机会,只要踏进去了,就能赚钱。什么叫机会?即便做得很差,也能赚到钱。还有是经营利润,在这个机会窗产生的时候,利用时间差提前做了布局,比如说你提前获得了有效率的渠道,提前获得了被低估的资源,那就能赚到钱。但是会发现随着行业竞争的持久,风口迟早会关闭,第三块利润来自于管理利润。所谓管理利润,我看到的同一个机会,我比你响应快,我看到同一个产品,我做的品质比你好,成本比你低,就是在实现的能力上比你强。我们看华为,厉害之处就在于跟你看到同样机会的时候,它管理的精准度比你强。我一直认为华为对中国企业的贡献其实是重视管理,把管理当成企业的最重要的一门技术,技术积累就很高。
六、从谈组织到建组织
第六,从谈组织到建组织。我发现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谈管理比西方多,谈组织也多。我们看乔布斯的传记,都在谈怎么搞iPhone上,我们都是讲把能力建在组织上。我们仍然不没看到有多少企业在建设组织上掌握了要领。尽管有那么多理论。第一是超越个体,要比个体相加更有力量,第二是跨越时空,前人想明白的事情,后人不需要再重新想一遍,所有人都立足于创造,而不去做过去已经干过的事。华为早年建组织,建得特别重,一定要把有些人形成的经验总结成某版方法流程工具。后来的人用了流程,用了模板,就得到了前人的赋能,组织能力是这样产生的,当事人只需要干别的。
现在的智能化时代,互联网企业思考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认为一个企业的组织有三部分构成。第一,湿件,就是人的头脑;第二是软件,就是工具、模板、流程、方法;第三,硬件,需要硬件的投入。现在硅谷企业认为组织应该建立在软件系统上,因为硬件竞争对手可以获得,人也可以获得,只要出足够的钱,你的人就不是你的人,真正一个企业积累的软件系统,流程、模板、工具、信息化系统、管理体系,这叫建组织。
最后,企业就像植物,无法脱离环境,要想活下去,唯有对环境敏感,做出适时的调整。
部分资料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重庆两江新区
© 2020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0014939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943号网站建设:指引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