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学习角 | 组织能力其实就两层含义:能赢与持续能赢!

微信截图_20240208095230.png

组织建设不只是为了完成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提高组织效率,构建更高效的组织能力。组织建设就像是修建一条高速公路,目的是提升整条高速路上的车的行驶效率,战略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只要组织能力这条高速公路修得扎实,战略运行的速度和效能就能达到最高。

组织能力,是指开展组织工作的能力,是指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或更高质量,投入各种要素,将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如果把组织看作生产设备,组织能力就是设备的产能,投入的资源质量越好、成本越低、效率越高,生产的交付物价值就越大,生产设备的价值就越高。

“组织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1972年克里斯·理查森(Chris Richardson)提出的“企业能力”,由此开辟了从能力角度研究企业组织的先河。

01 核心竞争力的5个特点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正式开启组织能力的研究。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必须符合5个特点。

一是伴随以往核心产品的成功而形成;二是能够为未来产品和业务的延伸提供潜能,这个能力可以复用在另外新的产品和业务上;三是对客户重视的价值有关键作用,这个能力能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四是对产品与业务构建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具有关键作用,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即核心竞争力可以形成竞争优势;五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曾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核心竞争力:如果将组织比作一棵树,树根就是核心竞争力,树干及主枝就是核心产品,树叶、花、果实就是最终产品,枝干越是坚固和粗壮,开出来的花、结出来的果、散出来的叶就会越丰富。如果只是投资于某个业务领域,更多追求的是短期效率;如果投资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就可以延伸出很多业务和产品(见图3)。

1.png

产品/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是相辅相成关系,核心竞争力在产品/业务发展中逐渐形成,产品/业务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仍以“大树”来比喻,企业产品/业务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往往经过以下4个阶段(见图4)。

2.png

第一阶段,初创期。初创公司开展业务,都是先做一个单一的产品,当单一产品越做越强时,在相应领域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单一能力。企业依靠单一产品、单一能力获得成功。

第二阶段,发展期。这个阶段企业将形成的单一能力进行复用,在单一能力、单一业务下不断延伸,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多项产品。

第三阶段,拓展期。这个阶段,在单一能力下,企业的产品不断丰富,逐步带来技术延伸,从而形成多项业务的拓展。比如一些电器公司,冰箱做得很成功,基于单一能力的复用,逐步拓展到做彩电、洗衣机。

第四阶段,多元期。这个阶段,企业的产品不断丰富、技术不断延伸,最终形成客户需求的延伸,构建起第二乃至多项能力。比如电器公司的业务,从冰箱、洗衣机延伸到了空调的时候,就要考虑能耗和能源转换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开拓新的能力。所以业务的延伸可以反过来促进公司多项能力的形成,业务的拓展可以反哺能力的拓展。多项业务和多项能力之间又会形成互动以及相互支持和反应。

因此,产品/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产品/业务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而产品/业务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之下不断壮大、完善。

归纳一下,推动多元化企业形成并发展的底层逻辑有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延伸,产品做得越丰富,企业能力就会越丰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也会越强。二是技术的延伸,在技术的手段和方法的应用上不断创新。三是客户需求的延伸,客户需求催生新的产品,促进业务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相辅相成。当然核心竞争力是有限的,一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超过6项。

02 业务布局的逻辑——找准两种业务布局方式的交叉点

理解了核心竞争力的逻辑之后,再来思考公司战略问题,就会发现以往的思考逻辑陷入了困局。一个公司的业务布局,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第一增长曲线、第二增长曲线等,遵循的是业务本身的逻辑。但是从纯业务逻辑出发,很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实际失败率非常高。我们的一家客户是国内排行Top5的车企,想要进入汽车后市场,但汽车后市场是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这家车企之前定位在主机厂领域,具有一定寡头垄断性,这种寡头垄断定位上形成的团队和组织的能力,到汽车后市场这种完全竞争市场上去拼杀,其组织能力无法得到复用,反而会造成反向的效果。最终这家公司投入的几百亿元最后打了水漂。问题就出在其不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

方法一:依据产业链与业务生命周期布局(见图5)。

3.png

方法二:如前所述,依据组织能力复用布局。

两种常见的业务布局方法中,除了依据产业链与业务生命周期的业务布局逻辑,还有依据组织能力复用的业务布局逻辑。考虑战略问题时,应该将业务的逻辑和能力的逻辑相结合,两个逻辑的交叉点就是应该要做的事。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核心竞争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影响了企业的战略思考和组织建设。

03 组织能力的14项指标

再回到组织能力的理论脉络。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核心竞争力之后,1994年,戴维·尤里奇(David Ulrich)提出了组织能力的14项指标,包括人才、速度、共同思维模式、问责制、协同、学习、领导力、客户连接、创新、战略一致性、精简化、社会责任、风险、效率(见图6)。这14项中,一个企业如果有1~2项在行业中做到非常突出,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竞争对手。 

4.png

戴维·尤里奇提出的14项指标是组织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什么样的组织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由内在的哪些要素构建形成的,尚未明晰,组织能力的“黑盒”“灰箱”还没有被开启。在尤里奇提出组织能力的14项指标的基础之上,组织能力的研究还在继续。

04 组织能力的进一步分类:“四阶能力”

1994年,科利斯(Collis)将组织能力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开展基本业务活动的能力;第二类,企业动态提升各项业务活动的能力;第三类,企业认知和开发自己潜能,早于竞争对手制定开发策略并能更好地加以执行的能力。

2007年,王(Wang)和艾哈迈德(Ahmed)进一步细化,把企业的组织能力分为四类。

零阶能力: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基础。

一阶能力:作为企业生存技能的狭义“能力”,生存的能力,即科利斯讲的第一类能力,企业能够开展基本的业务活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获得合理的回报,得以持续生存。

二阶能力:与竞争优势直接相关的“核心能力”,也就是刚才谈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仅可以生存下去,还可以在与竞争对手PK的过程中赢得胜利。

三阶能力:组织更新能力、重构能力、再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三阶能力被看作企业的动态能力,具体又包括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是真正创造客户价值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其他竞争对手不可模仿或者不易模仿的。

现在很多企业的资源基本上不是大问题,大部分企业也已经度过了生存阶段,在前期竞争阶段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做得不错,从十亿级到几十亿、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企业迅速成长了起来。之前大环境比较宽松、整体经济发展在轨道上的时候,企业的增长逻辑是跑马圈地,占有空白的市场,还没有真正达到你死我活、从别人嘴里抢饭吃的阶段。而现阶段尤其是2020年之后,伴随全球经济衰退,全球市场从增量市场逐步转向存量竞争市场,如何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打造比竞争对手强悍的核心能力,是很多企业的当务之急。以前预算做得粗一点,资源配置粗放一些都没关系,本来300万元能办成的事,用500万元、800万元办成也可以,但是未来在竞争加剧的情形之下,如果别人300万元能办成,而你需要500万元、800万元,就会远远被别人甩开,在竞争过程中就会被淘汰出局。

现在大部分企业需要解决的是二阶能力的提升,还有一些企业面临的是三阶能力的提升,即企业的更新能力、再造能力等。有很多企业产品和业务发生了变化,而组织能不能重构、能不能更新、能不能适应环境、能不能再造辉煌,还需要打个问号。这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我们要讨论的“组织的第二生命”话题。

05 组织能力的两层核心含义:能赢与持续能赢

梳理了组织能力的相关研究之后,总结下来组织能力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要能赢,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供特定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第二层含义:要持续能赢,这就是华夏基石一直倡导的“把能力建立在组织上”,不依赖于某个个体或团队的能力,而使企业能够持续生存。

对应王和艾哈迈德讲的四阶组织能力的概念,企业需要思考自身现在处于哪个阶段,以及下一个阶段需要打造什么样的内容。

部分资料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友情链接:

重庆两江新区

© 2020 重庆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渝ICP备2020014939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2943号网站建设:指引科技